作者簡介:陳希😚,博士,意昂体育4招商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體育旅遊、體育消費者行為學。碩士畢業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國際旅遊、酒店與會展管理專業,博士畢業於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遊管理專業。在北大核心、CSSCI、SSCI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6篇,其中4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主持及參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重大問題研究》《2022年冬奧會對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鄉村居民社區參與的影響機製研究》等研究項目🧑🏫;主持及參與《貴州省生態文化旅遊總體規劃》等70 余項旅遊和體育規劃項目。
根據體育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中對於山地戶外運動的定義,可以將山地體育旅遊定義為“在自然山地環境為基本載體的條件下,在離開慣常環境前往異地參加遊覽活動過程中,以促進旅遊者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以參與各種類型的戶外活動為內容形式,向旅遊者提供體育休閑旅遊產品和相關服務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根據此定義,凡是在山地自然環境中進行的露營、登山、徒步𓀈、騎行、攀巖、定向與導航、低空💁♂️、滑雪👷🏼♀️、溯溪🤾🏼🎋、溜索、探洞🫶🏼、山地馬術、野外拓展等類型多樣的項目都屬於山地戶外運動🖐🏼。
在地球上,約四分之一陸地面積的地形為山地,世界三成以上的國家都擁有廣袤的山地🍡。山地旅遊由於契合久居都市的居民渴望親近自然2️⃣、追求身心健康的願望,因此頗受青睞,占據了世界旅遊市場20%左右的份額。我國的山地資源非常豐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9%,山地旅遊發展大有可為🫳🏻。其中,山地戶外旅遊作為一種新出現的旅遊產品,近年來正在以超乎尋常的速率發展👷🏼。預計截止2020年底,全球山地戶外休閑運動產業總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屆時🧙🏽♂️,該產業將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穩步持續發展的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1🧑🏽✈️。
(一)消費升級背景下倒逼山地旅遊多元轉向
我國有約14億人口,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中國中產階層人數不斷擴大,2017年中高收入人群占比約達38.5%2,以及帶薪假期的落實,這些高凈值人群的旅遊消費意願非常強烈👷🏻,2018年我國城鎮居民出遊人數占比高達74.4%𓀁,超過四分之一的高收入人群在選擇消費偏好時認為旅遊是最佳休閑方式。
依托山地開展的山嶽觀光旅遊是我國發展較早🪄、較為成熟的旅遊產品,加之交通條件的改善,山區進入性加強,使山嶽觀光旅遊更加受到旅遊者青睞🌴。在我國的風景名勝區體系中,國務院先後公布了共計9批次240余處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其中山嶽型景區比例高達45.2%,共計約100處。不過,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需求與政策的雙重壓力倒逼傳統山嶽型景區轉型升級。
市場壓力🦽。隨著年輕消費者開始主導旅遊市場🙍♂️,遊客的核心訴求正在從美麗風景轉向美好生活,“品質”和“時尚”已經成為了旅遊消費的關鍵詞🕑🔇。“旅遊+”概念的提出使旅遊行業邊界變得更加模糊,消費分級讓冰雪旅遊、夜間旅遊、體育旅遊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傳統觀光型產品已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新需求😣,刺激著山嶽型景區創新發展。
政策壓力🚴🏽♂️。自2018年兩會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降低重點國有景區偏高的門票價格”起,各個“降價令”政策的出臺結束了傳統國有山嶽觀光型景區“靠山吃山”的日子。截至2018年9月底,共29個省份981個景區門票價格下降或取消☎️,部分景區索道、遊船、環保車等政府定價的交通工具定價也有所下調🍬,使山嶽型景區依托“門票經濟”的盈利方式已經難以跟上新時代的消費潮流。傳統山嶽觀光型景區高度依賴門票經濟🙅🏻🥅,綜合產出效益較低,在高額門票收入的保障下,很多景區不願意花費人力精力物力去深入挖掘景區內涵、拉長產業鏈條、促成產品轉型升級。限製門票價格無疑給了傳統山嶽型景區重重一擊,倒逼山嶽景區擺脫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不得不主動尋求更多新業態、新盈利點的業務🔢。
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體育旅遊對於傳統山地旅遊目的地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轉型突破口🪡👨🦽➡️。對延伸體育產業發展空間🕰,促進旅遊產業實現供給側改革轉型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是帶動山地旅遊目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探索🪧。
(二)山地戶外運動是國內外主流的休閑元素
20世紀初期👎🏽,山地戶外運動作為一種休閑活動就已經在歐美國家初現𓀅♋️,經過漫長的產業發展,現已成為人類休閑、娛樂、健身的新方式🦹。截止2018年,國際登山聯合會(UIAA)已有3247968個註冊成員機構3。在西方國家🕖,登山、越野👩🦼➡️、山地自行車等山地戶外運動早已風靡,該類體育旅遊產品普及率高,配套服務也較為完善,是人們公認的一種日常休閑方式🌐,並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運動文化。
相比歐美國家,我國山地戶外運動仍是新鮮事物,但產業發展速度十分可觀🔷。根據中國登山協會統計🧑🏼🍳,我國已有462家註冊登山戶外運動俱樂部,其中AAA級俱樂部32家🚧。尤其是在2008年奧運會後,體育運動不再是少數運動員或專業“發燒友”才能參與的競技比賽項目,全民運動的“大健康”觀念深入人心,針對戶外愛好者設計的專項旅遊產品吸引了大量戶外愛好者🚤,是未來山地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三)大健康概念形成促進運動旅遊產品發展
只有每個社會個體都健康👨👦,才能確保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良好運轉。據最新統計,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總體上處於世界排名中上遊水平。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仍有70%的居民處於亞健康狀態4🍇。所幸⛄️,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不生病並不完全等同於健康✊,人們更加在意自身身體素質以及身心健康。而當論及“健康”時🧑🏽🚒,人們對“運動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入侵、延長壽命👨🏼⚕️、放松身心的積極手段”這一客觀事實已經達成高度共識,健康觀念已經根植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顯示,每年有高達10.86%增幅的體育社會組織正式登記👈🏿,體育健身項目類型多樣,涵蓋活動形式豐富,體育賽事舉辦頻繁,其中不乏舉辦眾多國際級大型賽事活動,這些大型賽事活動的舉辦時期前後往往帶動系列休閑體育健身活動💆🏻♀️,每年參與各項活動的體育愛好者總人數達到1億人次之多。例如🚴🏻♂️,在2017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前後的一段時期內✹,各省市同期舉辦的市民健身活動及戶外運動活動大約3300場次,超過9000萬市民踴躍參與活動,“大健康”觀念深入人心🥮。
(四)奧運會、冬奧會帶來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將體育產業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大量體育場館🤸、體育設施興建完成🧤,體育產業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人們對於戶外運動的了解也不斷加深,大眾體育時代來臨。體育產業發展不斷細化、深化🤷♂️、大眾化,“體育+旅遊”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體育產業迎來井噴式發展⛵️,體育旅遊迎來歷史性新契機,山地戶外旅遊有望從中獲益巨大。“三億人上冰雪”的計劃目標是發展冬季山地戶外旅遊中滑雪旅遊的最有力的助推劑🤪,進一步提升了國民冬季戶外運動意識,有效引導大眾冬季運動休閑消費,為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雙雙提供了新動力。此外,借助冬奧會的契機,也會將我國有實力的山地戶外旅遊企業、目的地帶上國際舞臺。
(五)利好政策頻頻出臺與政府扶持助推發展
對於一個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來說,市政交通等基礎設施是最為基礎的開發條件。截止2018年末🚴🏼,我國的公路總裏程達到484.65萬公裏💘,公路密度為50.48公裏/百平方公裏👨🏿💼,是1984年旅遊產業發展初期的5倍,為開展山地戶外旅遊奠定了基礎條件。鄉村交通基礎設施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農村公路裏程403.97萬公裏,由於大部分山地戶外旅區地處山區♾,鄉村地區交通環境的改善,基本可以確保這些山地戶外旅遊項目的可進入性大大增加✬。鐵路出行🖱,2018年底我國鐵路路網密度為136.0公裏/萬平方公裏,基本確保絕大部分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覆蓋鐵路交通,全國營運裏程達13.1萬公裏,其中高鐵裏程占比22%以上,高鐵以快速、便捷、舒適等特點備受人們青睞,逐漸成為人們出行時的首選搭乘工具👩🏻🌾。在航空方面,2018年底,全國有民用航空機場235個😹🧑🦽➡️,能夠輻射國內主要山地戶外旅遊區5。
對於交通網絡建設較平原地區落後的山區來說,交通改善將可進入性大大提升✥,總體實現了"進得來、出得去、行得通、走得暢",由此帶來的客流增幅更加明顯🤶🏽,使眾多原本閉塞落後的山區發展戶外旅遊成為可能。
二、發展現狀
(一)山地戶外市場規模
根據《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全國戶外運動愛好者已達1.3億,每年參與體育健身賽事活動的總人數超過1億人次。這些愛好者雖然沒有全部轉化為山地戶外體育旅遊者🔻,但都具備較強的出遊動機,具備十分龐大的市場潛力。而在發達國家,四分之一以上的旅遊者為觀看體育賽事或是從事與戶外休閑、體育休閑相關的消遣娛樂前往異地開展旅遊活動🐗,由此可以判定,山地戶外休閑市場前景廣闊🪵🤵♂️。
根據2017年由驢媽媽旅遊網公布的《2017山地旅遊消費報告》來看,專門選擇山地運動的遊客增長趨勢明顯👱♀️😒,占比超過5%,如加上山地休閑活動中往往涉及運動休閑的市場份額,二者總占比約達15%6,雖然相較山地觀光、山地文化等傳統旅遊產品仍有差距,但已跨出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步伐👨🏿💻,發展勢頭良好💞。遊客參與的山地運動項目主要包括徒步、滑雪⚫️、露營和馬拉松等。
數據來源㊗️:由驢媽媽發布《2017山地旅遊消費報告》整理
預計到2020年,中國體育旅遊者將有望突破10億人次🤹🏽,占旅遊總人數的15%🤜,體育旅遊產業高速發展👨🏿🍳,體育旅遊消費規模將首闖萬億大關🏄🏻♂️🧑🏿💻。
(二)產品與目的地品牌
在經歷了山地戶外旅遊從無到有的探索期後🐦🔥🪛,目前我國已經陸續出現一些市場活力旺盛、行業影響力強🦑、口碑較好🫏、規模較大的領先企業或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
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原國家旅遊局聯合公布了30個“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創建單位和33個“國家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其中涉及山地戶外旅遊活動的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有15家,占比達到50%📸,涉及山地戶外旅遊活動的國家體育旅遊精品賽事10個,占比約為1/3。其中🏅,經國務院批準,我國首個國家級🥅、國際性峰會國際山地旅遊大會落戶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這是中國目前該級別中唯一以山地旅遊為主題的賽事產品🙂,山地戶外旅遊的目的地品牌效應初步形成。
此外,國內已有悠山美地、三夫戶外等一批在該專項產品市場中頗具知名度的戶外俱樂部🍴、戶外愛好者團體👨🏽⚕️、戶外專項旅行社等山地戶外旅遊企業率先推出山地戶外旅遊產品,成功搶占市場先機😣。
表1 涉及山地戶外旅遊活動的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名單
數據來源:由國家旅遊局網站🏃♂️➡️、國家體育總局網站整理獲得
表2 涉及山地戶外旅遊活動的國家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名單
數據來源🤵♀️:由國家旅遊局網站、國家體育總局網站整理獲得
(三)產業發展空間格局
我國地大物博💁🏿♂️,擁有復雜多樣且種類齊全的地形地貌⛹️,這些地形在空間上交錯分布,僅山地就占到全國土地面積約三分之一🧑🏻🦯,加上高原約占四分之一🔇,丘陵約占十分之一,可開展山地戶外旅遊的載體空間極為廣闊。如果根據地形起伏,把高原、山地、丘陵等統一納入山區的話,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2/3,山地戶外旅遊賴以發展的空間載體——山區面積極為廣大🛃。這是發展山地戶外旅遊的基礎條件。
我國自東向西👨🏼🎤、自北向南呈現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差異,構成我國“三縱三橫”全國山地戶外運動的空間基本格局7。“三縱三橫”是以自西向東的地表地理特征作為劃分依據,主要考慮我國地勢的三大階梯👎🏿,以及大空間尺度下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並結合目前徒步、自行車🤾🏿♂️、自駕遊、漂流等項目的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情況進行科學規劃🦶🏽。
三🧕🏻、發展特點
(一)作為專項旅遊產品步入起步期,釋放無窮活力
在經歷從傳統山嶽型大眾觀光產品轉型的市場探索期後,由“體育+旅遊”產業融合衍生的山地戶外旅遊新興業態相繼浮現👩🏼🔧,實現了山地戶外旅遊產業經濟從無到有的重大跨越,正式步入產業生命周期中的起步期🎅。在這一階段中👈🏽👰🏼,山地戶外旅遊者人數將緩慢增多🧑🏻💻,山地戶外旅遊產品的市場認可度開始提升🤖,大眾旅遊者參與到山地戶外旅遊活動中💮,旅遊消費持續增加🏌🏽♀️,產業經濟活力增強,不斷拉高區域生產總值🫘,對體育用品裝備製造業👋🏼☑️、住宿業🐛、餐飲業、零售業等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也較為突顯。由於市場受眾群體的擴大🔓😬,更多的經營主體進入市場🏋🏽,默許行業規則與默許產品規範逐漸形成,旅遊活動因此也變得有組織、有規律。
(二)政策提振與市場內需雙重發力,產品初現分層
一方面🐗,從政府推動的層面來說🏊🏼♂️,在奧運會🤦🏿、冬奧會舉辦的歷史契機下,各地政府高度重視體育旅遊產業發展,客觀推動了我國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的正式形成,完成從無到有的起步👩🏿🔧。目前👐🏼,我國擬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山地戶外運動示範區、山地戶外運動精品項目、山地戶外運動精品線路、星級山地戶外運動營地等山地戶外運動品牌,各地政府也都充分利用自
身特色山地旅遊資源,相繼製定山地戶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並出臺地方性扶持政策🤚🏼。政策提振的背景下催生出一批規模大🎁、體量大🥘、投資大、影響大的重大項目借助外部資本相繼落成🛟,另一些搶先占領市場的戶外企業機構也享受到政策紅利,成長為市場引領。
另一方面🫳🏿,如今全國戶外運動愛好者已達1.3億,市場的旺盛消費內需促使山地戶外俱樂部🖍、體育旅遊企業、地方賽事活動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但是產品與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整體呈現“小、散👰🏼♀️🦢、弱”的局面。有些機構或賽事存在服務和保障跟不上高額報名費🌿,低價競爭,造勢聲勢與實際盈利能力不符,旅行社非規範介入💃🏼,乃至安全隱患等問題。
在重大項目與中小型市場跟隨型企業機構之間缺少銜接層級,市場斷層問題比較突顯,需要出臺相關規則標準規範市場環境🚶🏻♂️➡️,形成優勝劣汰的市場機製。
(三)資本熱潮初現🧋,入局機會尚多👄🏪,回報潛力巨大
政府推動下重大項目的落地,體育旅遊、戶外旅遊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藉由政策紅利的刺激掀起一股投資熱潮,各地引擎🧑🏽🚀、重大🥞、重點項目紛紛落地✬,大資本迅速湧入,逐漸成為專項旅遊領域的投資新風口。
山地戶外項目回報率高,但由於是新興業態,入局試水的市場主體數量仍然較少。戶外產品的售價遠高於傳統山嶽觀光型產品,二次消費占比也較高,例如參加一場100公裏的越野賽,報名費通常介於500-1000元之間,以及龐大的交通👰、住宿🫅🏿、裝備🎮、訓練等開銷,無疑是一種高附加值🔓、高利潤的旅遊產品,投資回報潛力較大。目前已有一批戶外旅遊企業率先搶灘,收攬較高市場認知度,但跟進者寥寥,產業規模整體較小。
總體而言,我國山地戶外旅遊產業仍處於起步期,市場主體依然較少,產業前景廣闊。
(四)經濟欠發達山區重塑產業發展大格局的突破口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上來看,山區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落後於平原地區👀,大山深處的交通、物資等生產必要條件欠缺🦙,因此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山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幾乎全部為山區👩🏼🌾,這些山區基本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體,積貧積弱,在平原地區常見的扶貧路徑很難有效帶動山區經濟增長,必須通過適宜山區地理特征的特殊產業才能夠起到帶動作用💇🏻♂️。
然而👳🏻,恰是在這些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地區,依托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獨具特色的文化環境➖,以其獨有的山地資源👩🏫,為發展山地戶外旅遊提供了無可比擬的優勢💞。另外,山地戶外旅遊高度依賴完整的地形地貌與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的集中體現,對生態的保護是該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是一種綠色、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能夠將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山地戶外旅遊不僅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力度大,對拉動當地居民收入、提高就業率、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帶動作用也十分顯著🧛🏽♂️,可以實現由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是典型的“富民產業”。國內已有四川甘孜州🦕、貴州黔西南州等旅遊目的地,通過發展山地戶外旅遊取得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長足進步✷,成功實現跨越式發展。山地戶外旅遊因此成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山區地區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途徑。
案例:貴州“山地旅遊省”發展山地旅遊實現彎道超車 貴州素以多山聞名,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九成以上。同時🧚🏿♀️,貴州也是我國深度貧困地區🙎🏽♀️,曾經被人用三個 " 最 " 來形容🧎🏻: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2010年💇🏼♂️👰🏼♀️,貴州農村貧困人口1521萬🧘🏿♀️,占當年末貴州常住人口總數(3479萬)比例高達44%🫐。 自2006年貴州舉辦第一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 2012年起貴州下決心將旅遊產業培養為支柱產業🙎🏻♂️,先後出臺多項推動政策。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貴州旅遊業已經發展成為重要支柱產業☦️,1980年旅遊總人數僅為0.17萬人次,現今約為9.7億人次🪸𓀇,旅遊總收入從1984年僅為0.07億元🧛🏼,增加到現今的9471.03億元。 山地戶外旅遊方面,貴州率先瞄準“體育+旅遊”的市場先機,結合豐富的山地資源,大力開拓戶外旅遊市場。例如,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國際山地旅遊大會永久落戶貴州,在黔西南州舉辦🤸🏽♂️。過去幾年中,貴州為此累計投入130 多億元,建設了一批極具山地特色的戶外運動基礎設施🥞、基地、集聚區、精品項目🧔🏿、精品線路等。 得益於旅遊業特別是山地戶外旅遊產業的發展🧜🏿♀️,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彎道超車,全省經濟總量完成從幾十億到萬億的歷史性跨越🎅。2012-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0%,增速遠超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增速蟬聯全國前3位🤟🏽。改革開放初期🍢,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僅不足百億元🫘;確立旅遊產業為支柱產業後🛄,經濟規模也顯著擴大,2015年終於沖破萬億大關。時至2018年,貴州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806.45億元,相較國內其他省份的排名明顯上升👋🏼♻。另一方面,貴州省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1244元👨🏻⚕️,結束了在全國排行中位於中下遊的掛末位次💫。 |
資料來源:由貴州省統計年鑒數據🙅🏼♀️、國際山地旅遊大會發布數據整理所得
四、存在問題
(一)體製機製困頓
山地戶外旅遊產品崛起的背後,卻存在著行業歸口不明確🫅🏻、多部門協同管理體製不健全、行業管理不規範、監管機構缺位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山地戶外旅遊的產業發展🐀。由於體育旅遊產業是一個由體育產業與旅遊產業取雙方各自產業之所長相融合衍生出的新興產業,產業活動既涉及旅遊範疇,又離不開體育範疇🛥,部門歸屬問題仍待解決。在實際運營中存在一定的多頭管理問題,統一監管機構的缺位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管理體製不完善🚹,運行機製不順暢,產業發展嚴重受限。因此,如何劃分行業屬性🧝♀️、如何建立統一的管理監督機構機製、如何達成一致的規範標準👩👩👧👧🩷、如何多部門統籌協調發展等問題是未來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二)產業基礎薄弱
我國山地戶外旅遊產業的發展時間較短,開發模式比較單一,設施與服務都相對比較薄弱🧜🏽♂️,部分山地地區的交通等技術設施較為薄弱🚣🏼♂️,可進入性不強,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無法良好的支撐產業高速發展。部分地區只是小眾戶外愛好者的目標探險地而非能夠面向大眾旅遊者的目的地。對於絕大多數山地目的地來說,旅遊開發較早,但體育戶外產業起步較晚,都沒有完備的賽事設施以及兼顧體育與旅遊雙重功能的設施,也缺乏旅遊與體育產業相融合的借鑒經驗,均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尤其是存在基礎設施為旅遊功能服務力度不足,旅遊設施為山地戶外功能服務力度不足的問題。
(三)供給能力不足
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不匹配的是山地戶外旅遊產業供給方面的滯後。一方面表現在接待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山地戶外旅遊產業仍處於初步發展期🥪,場地場館、戶外營地等設施規模與接待容量有限,既有旅遊服務設施雖然能夠滿足一定的大眾接待需求,但無法滿足戶外運動專業需求。此外,綜合接待服務水平與能力有待提升,欠缺統一的服務標準,缺少人性化的服務細節,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能、語言能力等方面也有待提升🥤,山地戶外俱樂部缺乏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機製。另一方面🦛,供給側產品形式仍較為初級單一,製約了群眾參與的廣度與深度,更無法滿足戶外愛好者的深度體驗需求🎞,供給整體水平偏低。
(四)缺少專業人才
山地戶外旅遊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與挑戰性🫏,是一種專業性極強的專項旅遊產品🎴,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登山、攀冰➜、徒步、山地自行車、漂流、低空等獨具魅力的運動時,若操作不當恐會導致惡性安全事故,危機旅遊者人身安全🥉,因此需要由專業從業人員全程指導參與活動🏙。然而🧲,目前國內具備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量相較西方國家仍然較少,現有的戶外俱樂部從業者隊伍大都是由戶外發燒友組成,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技能訓練,這既不利於行業發展🧘🏿,也存在安全隱患🍸🤛🏿。
(五)高端消費外流
山地戶外旅遊業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高端消費外流現象十分嚴重。一是由於消費升級導致居民消費範圍更加廣泛🧏🏿,以及國際交通成本的降低🐃,走出國門參與旅遊活動已經不是昔日裏社會高端群體的專屬行為,尋常百姓也可消費得起境外專項旅遊產品。二是旅遊者的消費需求變化明顯快於供給側結構調整升級💇🏿♀️。我國高品質、多元化、體驗性強的山地戶外休閑旅遊產品與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從供給側來說♧,能夠適應消費水平提升的高端化旅遊產品匱乏,這二者之間的結構性矛盾造成山地戶外旅遊休閑消費在國內釋放的掣肘。與國內山地戶外旅遊供給不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爾卑斯山山地旅遊、皇後鎮極限運動、北海道滑雪、尼泊爾徒步等享譽全球的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不斷推陳出新開拓中國市場👟,吸引大量戶外運動愛好者不惜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前往國外“朝聖”一般的參加戶外運動與大型賽事。
五、建議與展望
(一)建立健全協同發展體製機製
進一步加強體育部門與旅遊部門的山地戶外旅遊產業的協同管理職能👨🏼🦳,建立綜合協調工作機構,解決管理主體多元🔧🫳🏻、復雜💛、協調難度大的問題。建立有關部門例行聯席會議製度,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權限,加快形成分工合理🧃、權責清晰🤛🏽、高效運轉的政府機構職能體系😆。簡化審批手續🤸🏼,持續推進重點山地戶外旅遊項目試點工程👨🏿🦰。深入開展區域間合作,共同推進各大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建設👳♂️。
(二)引入競爭機製促發優勝劣汰
隨著山地體育旅遊新風口的形成👫🏻,必然會逐漸湧現大量市場跟進者搶占市場份額😶🌫️,新資本的進入會使市場主體在一定時間內迅速擴大,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同時,由於山地戶外運動的專業性特點🙍♀️,中小型市場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技術優勢🧑🏽💼,加之當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時大資本的介入,將使已經十分激烈的競爭環境更加復雜。屆時,當中小型市場主體遭遇發展瓶頸時🛜🎄,品牌企業可以依托專業性技術優勢不斷壯大,逐漸出現一批影響力大🤳🧖🏻、有較強帶動性的領導企業,及有鮮明特色的🦝、擁有優良品質產品的品牌,直至形成寡頭壟斷,那些沒有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面臨出局🍓,市場格局得以調整優化,完成一輪優勝劣汰的市場自然淘汰生態鏈。
(三)完善基礎設施以及配套服務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山地戶外旅遊賴以依托山地資源📜,而我國山地資源富集的地區卻往往是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其根源之一就在於山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醫院、銀行🦣、外幣兌換、托兒所🧑🏻🎓、加油站™️、環衛保潔😑、文化中心等設施🛋☕️,為前來進行戶外運動的體育旅遊愛好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便捷生活服務。
完善體育配套設施。進一步優化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空間格局,適當增加可以開展山地戶外運動的用地🫱🏼,加強配套設施與服務設施建設。結合山地地形地貌👩🏽🌾,打造戶外步道系統和自行車路網。建設登山道⬆️、徒步道、騎行道🙋🏼♀️、戶外營地等戶外運動場地及相關服務設施,推進星級標準建設。
完善旅遊配套服務。推進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食、住🍟👩🏼🎤、行、遊、購、娛”要素產業建設🧛🏼👮🏽♀️。完善旅遊集散咨詢體系💮、服務中心體系、旅遊廁所🤏🏼🤹🏼♂️、標識導引系統。
(四)引導小眾專項向大眾化轉變
山地戶外運動對於廣大旅遊者來說仍屬於“小眾”產品🪂,未普及到大眾消費層面🍫。如果堅持小眾專項市場戰略則受眾面較窄🤷🏻,市場容量有限🙆🏼,因此需要推進由小眾向大眾的轉變。
一是專業優勢引導。發揮領軍專業戶外俱樂部、戶外旅遊旅行社👄、戶外協會等企業機構的品牌優勢與產品優勢,拓展營銷渠道、擴大目標群體🌻,以專業市場的號召力逐漸引領大眾市場💁🏽♂️。
二是豐富產品供給。集各方之力推廣適合各年齡層公眾廣泛參與消費的山地戶外運動項目,積極引導具有產業引領性、輻射帶動性🚛、環保示範性的山地戶外運動重點項目健康發展,鼓勵登山、露營、越野、徒步👨🏻🔬、山地自行車、山地摩托車👩🏼🦳、攀巖🪃、高山探險👡、戶外拓展、溯溪、漂流等適合各個年齡結構🚑、不同收入層次,且地域特點突出♜、全面展示文化的特色運動項目發展,逐步滿足大眾化🕎、休閑化🧑🏻💼、層次化、多元化的戶外消費新趨勢。
三是引導消費理念。鼓勵山地戶外旅遊目的地利用傳統媒體及社交媒體、短視頻、OTA等新媒體渠道,廣泛宣傳山地戶外運動的知識技能和參與方法,推介各類山地戶外運動場所和消費信息,優化提升消費體驗,樹立正確的消費導向👰🏽♀️🕴🏼,通過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使廣大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山地戶外運動當中🥁。
(五)培育山地戶外旅遊專業人才
我國山地戶外旅遊產業亟需大量精通戶外運動、生存技能📒、心理素質🦆、安全救援等專業知識的人才,需要通過機製完善、專業考核、教育培訓😵💫👩🏼🎨、人才引進、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培養復合型🪢、專業化的山地戶外旅遊人才🏇🏿,加強人才保障。一是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機製🧑🏼,加大對國外山地體育旅遊人才“引進來”的引進力度😲,鼓勵本地人才不斷學習進修,完善人才鼓勵機製,鼓勵各省對高端專業人才落實就業落戶、跨省軟性流動🧑🍳🤺、專業團隊建設🕵🏼♂️、重點項目申報等優惠政策🦊。二是依托全國各大體育院校,開展體育旅遊類專業或課程🍞,並推行“教體合一”模式◾️,簽訂人才培養計劃🗽。三是加強從業考核,嚴格實行執照上崗製度😭,嚴查無證上崗等問題🙆♀️,定期進行從業技能考核⏮,對於危險系數較高的戶外運動行業從業人員實行“退出製”考核機製。四是加強行業間的通力合作🔩,培育復合型人才。針對山地戶外旅遊“體育+旅遊”的產業融合特性,著重培養一批既懂體育又懂旅遊的人才,對於現有從業者定期開展交叉學科🙆、交叉產業的學習課程,同時,加強上、中🈸👪、下遊之間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合作交流🚣🏽♂️、教育培訓及管理。五是校企聯合定向培養,建立產業實訓基地。鼓勵體育類高校與科研院所與企業或山地旅遊目的地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實驗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或組織開辦專業培訓課程。
[1]盧聞🤾🏽:《山地旅遊已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突破口》,和訊網,2018年06月12日,https://m.hexun.com/tech/2018-06-12/193191864.html
[2]艾瑞Mediaplan數據平臺💉,《2018年中國高端旅遊人群洞察報告》,2018年4月🌾,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804/3199.shtml
[3]UIAA👨🏻🚒,《Annual Report 2018》❔,2019年9月23日😳,https://www.theuiaa.org/
[4]國務院,《“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發布時間2017年01月10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18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04月12日
[6]驢媽媽🤵♀️:《2017山地旅遊消費報告》🏊🏿♀️,2017年12月11日,https://www.dotour.cn/article/31917.html
[7]國家體育總局,《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10月21日
摘自🧛🏽♀️:《中國體育旅遊發展報告(2019~2020)》(《體育旅遊綠皮書No.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出版。
(如轉載、引用等請註明出處!)